评估口服药物在人体内绝对生物利用度对于创新药开发和优化至关重要,通过确定候选药物的绝对口服生物利用度,阐明药物临床开发过程中的吸收和首过代谢,有助于解释物质平衡研究结果,理解药物整体的代谢和消除途径,对DDI和肝肾衰竭人体临床试验均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药监局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均在放射性标记人体物质平衡指导原则中纳入了14C-标记人体绝对生物利用度临床试验。
但是,目前国内开展14C-标记人体绝对生物利用度临床试验有多个关键点需要突破。
首先是静脉人体放射性剂量的确定。国外发达国家在该试验中一般采用灵敏度极高的加速器质谱(AMS)检测血浆样品中的14C-放射性,因此仅给予每个受试者约1µCi 14C-标记药物。但加速器质谱检测非常昂贵,远超过目前国内创新药研发单位的预算。江苏万略总经理顾哲明博士带领公司科技人员,基于14C-标记药物在犬静脉和口服给药的放射性PK数据,成功进行了人体静脉给药放射性剂量的估算。该放射性剂量既符合国际辐射安全委员会对人体放射性暴露量的规定,同时也满足了传统的液体闪烁仪放射性检测限的要求。为此,江苏万略新添加了目前国际上最低检测下限的液体闪烁仪。
除放射性剂量的确定外,静脉制剂制备是第二大难关,江苏万略在新设施不惜成本,为放射性临床试验建立了独立的准GMP药物制备实验室,可实现放射性药物在GLP条件下的纯化、无菌条件下的制剂制备、以及对静脉制剂进行无菌、无热原等检测。目前江苏万略已协助中国制药企业完成了10个静脉给药放射性人体物质平衡试验,所制备14C-药物制剂完全符合创新药临床试验药物要求。
近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在赵维教授带领下、和江苏万略顾哲明教授团队密切配合,在“[14C]QB0208-1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物质平衡研究”临床试验中,同时开启了中国首个14C-标记人体绝对生物利用度临床试验,并于2025年1月3日,成功完成了受试者第二试验周期的给药,标志着我国创新药临床药理研究与国际接轨又迈出了重要一步。